光明網訊(記者趙宇)2022年12月3日,“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第三屆全球治理改革論壇暨2022年全球治理指數報告發(fā)布會順利舉行,本次會議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主辦,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民日報、中國外文局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等部門和高校的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受疫情影響,本次會議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共分為四場專題討論和一場指數報告發(fā)布會。
會議開幕式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教授主持。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韓強教授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辭,他代表華東政法大學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對本次會議的主題和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
會議線上合影
第一場專題討論的主題為“全球文明與全球治理”,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國際部主任張萍主持。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發(fā)表了題為“全球文明的進步與全球治理的變革”的演講。他指出,面對文明沖突帶來的威脅和挑戰(zhàn),各國政府和人民應當共同推進全球文明進步,弘揚全球文明的治理理念,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和“全球善治”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副院長吳志成教授以“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國視角”為主題進行發(fā)言。他認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難題的關鍵在于不斷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提供理念、智慧和方案的同時,需要繼續(xù)加強全球文明建設,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主任楊雪冬教授的發(fā)言主題為“全球化平臺期與國家的韌性”。他認為,在全球化進入平臺期和不確定性出現(xiàn)井噴的情況下,國家的“韌性”日益凸顯,這種韌性歸根結底是國家—社會—市場關系的韌性,尤其是社會的韌性,因此應當期待一種以“社會為中心”的國家韌性,而非以“權力為中心”的國家剛性。
第二場專題討論的主題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全球治理”,由國際關系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主編譚秀英編審主持。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王正毅教授以“現(xiàn)代化理論的困境與世界體系分析”為主題進行發(fā)言。他在闡述現(xiàn)代化理論的興起背景與具體困境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們當前面臨著什么樣的世界”以及世界體系的支撐動力等問題,并指出應當將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放在世界體系中進行深入研究。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教授發(fā)表了題為“‘和平與發(fā)展’的內涵變化”的主旨發(fā)言。他認為,和平與發(fā)展的概念面臨更為復雜的影響因素和新的挑戰(zhàn),因此應對其進行重新定義,并由此把握中國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艱巨任務和戰(zhàn)略危機,而只有切實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才能夠迎來真正的和平與戰(zhàn)略機遇。吉林大學東北亞地緣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劉雪蓮教授深入探討了“數字全球化與全球數字治理的議題”。她從數字全球化的定義入手,分析了全球數字治理當前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新議題,并由此指出數字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問題的精準化治理,盡管這有可能帶來全球治理的新矛盾,但總體上有助于在科學層面解決全球治理中的不確定性問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員任曉教授探討了“全球治理的新危機與中國的作用”。他指出,全球治理在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面前出現(xiàn)了失靈,俄烏沖突則再度引發(fā)了諸多全球性危機,同時,大國合作也在關鍵時刻出現(xiàn)了危機,中國應當審慎應對這些危機和挑戰(zhàn),通過漸進的方式在不同領域追求點滴的進步,推動全球治理各項倡議和原則的落地。
第三場專題討論的主題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戰(zhàn)略議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主任楊原副研究員主持。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教授發(fā)表了題為“中非發(fā)展合作的倫理性與現(xiàn)代性”的主旨報告。他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拉動非洲發(fā)展的關鍵動力,而西方對非洲的不公正治理方式則需要反思和批判,同時,全球治理由誰治理、非洲為何缺乏全球治理話語權、如何使落后國家恢復其民族自信心等重要問題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探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趙可金教授就“深化全球治理知識體系研究”進行了探討。他指出,在應對全球治理困境和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過程中,中國應當提供更多的知識、智慧、思想和理念,使中國特殊的地方性知識轉化為全球的一般性知識,就此而言,我們應當綜合運用人類一切知識和智慧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尋找出路。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門洪華教授以“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戰(zhàn)略思路”為題作主旨發(fā)言。他認為,當前全球治理的大趨勢表現(xiàn)為大國性的加速所帶來的全球治理體系的結構性困境,而現(xiàn)有機制無法有效應對全球治理出現(xiàn)的問題,因此,中國應當致力于探索新的全球治理理論范式和規(guī)則,全面深化對全球的融入和對世界的塑造。
第四場專題討論的主題為“全球大變局與新型國際關系”,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主任鄭韶武研究員主持。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貞曄教授探討了“時代之變、世界之變與全球治理大變局”,他強調了時代之變中新科技革命與新經濟形態(tài)之變的重要性,并從東西之變、南北之變和文明之爭的視角重新審視了世界之變,同時,他還從治理主題、治理行為體和治理格局的變化等方面對于全球治理大變局進行了深度闡析。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宋偉教授作了題為“構建健康的中美競爭關系”的主旨報告。他認為,中美戰(zhàn)略競爭不可能消失,而當前的國際形勢也導致中美之間的位置性競爭更為凸顯,構建有底線、有邊界、有道德健康的競爭關系對中美雙方都有好處,而惡性競爭則不符合中美雙方的基本利益。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孫敬鑫研究員的發(fā)言主題為“從二十大報告看中國外交的傳承與發(fā)展”。他從八個方面詳細分析了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外交的重要論述,并且認為新征程上面對更為復雜嚴峻的外部環(huán)境,中國外交將更加彰顯全球視野和世界情懷,進一步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拓展全球伙伴關系,以更大決心和能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教授作了題為“全球大變局、新科技革命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主旨報告。他從全球大變局與世界動蕩變革期的時代背景分析入手,強調了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影響及其為中國帶來的新發(fā)展與新機遇,并指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根本在于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形成更加完備的中國方案。
在開展學術研討的同時,與會專家共同見證了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與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共同研發(fā)的《全球治理指數2022報告》的發(fā)布。全球治理指數由“機制”“績效”“決策”“責任”四部分及各自的具體指標組成,旨在通過客觀數據衡量與評估全球189個國家對全球治理的參與度和貢獻度。本次發(fā)布的《報告》是自2014年以來連續(xù)發(fā)布的第九份年度報告?!秷蟾妗吩趯Ω鲊鴧⑴c全球治理的年度狀況進行系統(tǒng)評估的同時,還根據目前的指標體系回溯了近十年來的各項數據。在此基礎上,《報告》以“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輝煌十年”為主題,回顧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歷程、成就和重大貢獻。在發(fā)布會上,全球治理指數項目主任、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嚴行健副教授對于報告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解讀。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孫敬鑫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何奇松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宋偉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趙可金教授、吉林大學東北亞地緣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劉雪蓮教授等專家學者針對報告內容和全球治理的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評議,對于報告的完善提出了改進建議。